2011年5月21日

AXE利用臉書狀態列,推廣品牌

AXE利用臉書狀態列,推廣品牌:


臉書上朋友的感情狀態向來是"高關心度"的話題,只要某人一更動狀態從「穩定交往中」,變成「一言難盡」或是「單身」,保證會引來一堆關愛的留言,更不用說是誤入歧途修成正果的變成「已婚」了。在突尼西亞的AXE,為了在有限的預算內,賺到眾人的目光,利用facebook開發了一個《眾女友們 Multiple Girlfriends》的應用程式,幫你把你的感情狀況改成這樣:「吶鬥與痘花媚以及321個女友們穩定交往中…」。看到朋友的塗鴉牆貼出上列的訊息,通常引起大家好奇的不是我們已經知道的他的女友痘花媚,而是那321個女友們是誰?



就是這個心理,讓AXE賺到了免費的廣告。一旦你點擊了那個神奇數字的連結,就會被導引到這個應用程式去。如果你也想吹噓的虛榮一下,在應用程式裏只要填上你覺得足以代表你熱門程度的數字(999以內),授權允許程式發佈,這樣就可以等著接收朋友們好奇的回應了。







▲想要澎風自己對女性多有吸引力,只要在方框內填上數字就可以了


對於我這種已經結婚的男士而言,參與這活動,根本就是找死,但是對於AXE的目標對象-那些「自我感覺良好,期待自己對女性有致命吸引力」的男士來說,當個萬人迷,只是剛好而已。



這個活動模式,開啟了一個利用facebook特性的好範例,只要掌握目標對象的insight,可以不必送贈品、不必等抽獎,不必上傳,不必寫複雜運算程式,不用撈網友的一堆資料,照樣可以辦一個吸引人參與的活動。


2011年5月19日

Dr. Milker 我的小確幸,很棒!

Dr. Milker 我的小確幸,很棒!:
今天收到同事傳來的一封談論新的活動案例的mail,《統一Dr. Milker 我的小確幸,生活作品展》,看了內容後,著實讓我歡天喜地、手舞足蹈,因為,台灣也出現了「與網友合作,即時創作」這樣的案例了,代表品牌主不是聽不懂、不敢突破,而是有沒有能力說服。更重要的是「不是因為這個案子用了最前進的觀念來操作活動,而是願意把消費者當主角,品牌成了配角,將重心放在討好消費者,真的讓消費者爽」的這件事上。



她的活動方式很簡單,就是利用facebook帳號,讓你上傳一張照片,寫下一段Dr. Milker的經典台詞「最好是…」的文字,以上這樣的做法,不但不稀奇,而且早成了千年老梗,就連網路行銷初哥都想得出來。Dr. Milker奇的是,網友上傳的照片,會交由小確幸創意團隊,挑選出本日最有Fu的一張,在24小時由人工而不是系統創作出不同於靜態的照片而成了會動的影音作品!





小確幸創意團隊的成員包括了創意、插畫、動畫、手工藝、編曲、文案,而不是廣告公司的標準編製,就是因為這樣組成的改變,才讓24小時的即時創作成為可能,而且每一天的作品,都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格,厲害ㄋㄟ。(由於影音作品只能在活動網站上看,所以想看成品的人請自行移駕)



上個月我才寫了一篇「卡夫食品結合網友推文,在一天內產出五部廣告片」的網誌,這樣的作法對品牌或是代理商都是一大改變,因為:




要完成Mac & Cheese這類即時創作,在一天內密集產出五部有劇情、有場景、品質不差、演員到位的廣告片,對任何一家廣告公司或是品牌主而言都是新的嘗試,更是一大挑戰。這與過去習慣於精雕細琢、過腳本、PPM、監拍、後製、a copy、b copy等一堆流程的作法,相當不同。



品牌主必須與製作團隊密切合作,甚至充分授權,可能連組織、運作模式都要跟著數位時代的來臨而改變。善寫金玉良言的文案變成了編劇,要能快速產出劇情;講究造景、燈光的Production House要更像全民大悶鍋的團隊,上午發生的新聞事件,就要立刻決定「那個新聞有梗、誰來演、怎麼演、內容是什麼…」,到了晚上Live直播,這等功力的團隊,不正是Mac & Cheese在做的事嗎?!


這樣的改變不只是組織運作模式,而且連收費方式應該都要不一樣(如果這次的案例還是用舊的抽媒體服務費的收費方式,當成主要收入,那應該是做信用的吧!),不然,這絕對是個吃力又不討好的工作,因為一組成員每天都要盯著案子的進度,選出適合的作品、即時創造出影片,直到活動結束的那一天。比起過往拍完片、上媒體,就能收工捲鬍子,等著收成甜蜜媒體費的年代,這樣的錢,真的賺得很辛苦。



但這樣坐收媒體服務費的年代,還能維持多久? 消費者變了,行為也變了,你還期待只拍一部精彩的廣告片,專說品牌想說的話,就能完成溝通的任務嗎? 如果品牌與代理商都不思改變,最後的苦果也只能自己往肚裏吞吧!



Dr. Milker的活動並非毫無瑕疵,但光是敢於開出第一槍的勇氣,在里程碑上就值得刻上一筆。


2011年5月9日

可樂大戰,連自動販賣機也來攪局

可樂大戰,連自動販賣機也來攪局: 圖片來源



還記得前不久我寫過的一篇關於可口可樂自動販賣機的神奇案例嗎?



可口可樂在校園推出快樂販賣機,表面上是一台正常的販賣機,但你投幣後,得到的卻是你完全想不到的驚喜。




最近可口可樂又上傳了一部2010年在阿根廷的《友誼販賣機 Friendship Machine》影片,這台機器不是要你把朋友給賣了,而是要你與朋友分享可口可樂,自動販賣機如何做到分享? 請看影片:







說穿了,所謂分享就是買一送一,投一瓶可樂的錢掉出兩瓶來,只是Coke更用心在經營消費者與品牌發生關係的參與度,所以她的原始設計不是要給你「明明只要一瓶卻得到兩瓶的驚喜」,而是一定要兩人同行、合作,在賺到一瓶可樂的同時,也感受到友誼可以"齊力斷金"的感受。除非你是姚明,身長2米3,不然在面對一台高達12英呎(365公分)的巨型販賣機,一般人的身高是投不了幣滴。所以在片中才會有疊羅漢的畫面出現,這樣的體驗,有種"兩人一起幹壞事,而且還得手"的快感。



你很難記得「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與某人一起在販賣機買可樂」的事情,但經過這類體驗,你卻會記得Coke的這台《友誼販賣機》。



Pepsi也不甘示弱的推出了有分享功能的《社交販賣機Social Vending Machine》



這是一台有著大尺寸全觸控螢幕、可連上網路、錄影、兌換贈品的自動販賣機,主要功能有三大項:買飲料、介紹Pepsi refresh project、送飲料給朋友。



1.買飲料的部份沒什麼好說的,就是買飲料,只是螢幕很大內容更多元;



2.Pepsi Refresh Project,這是百事在2010年推出的社群媒體活動,在這裡可以看簡介影片、輸入email,就會收到一封帶有Coupon以及Refresh Project網址的郵件。有興趣想瞭解Refresh Project是什麼東東的,可看我之前寫的這篇:百事可樂棄超級盃轉向社群媒體懷抱,這是頭殼壞去還是天蠶變




這個活動開放給全美13歲以上的個人、組織或企業參加,只要你針對健康/藝術文化/食物與安置/環保/社區/教育等設定的議題提出你將「如何讓xxx煥然一新」的專案,就有機會獲得US$ 5,000~250,000不等的基金,由網友投票決定那個提案可以獲選,每月選出32個幸運兒,每月只接受前1000組的報名。




3.最重要的是「送禮給朋友」這個功能。你可以從販賣機上選擇你要送的飲料,輸入你的名字/你朋友的名字/你朋友的手機號碼/你給他的訊息,你也可以選擇用販賣機的攝影鏡頭錄下一段影像,你朋友的手機就會收到一則簡訊,寫著「米卡,Lady Gaga送你一個禮物,請到最近的Pepsi Social Machine兌換,兌換碼是:5201314」,只要找到機器,輸入兌換碼,就可以看到朋友的留言、影像,以及拿到已經被付過錢的飲料。







兩相比較之下,不得不說Pepsi一整個弱掉。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想送碳酸飲料給不在身邊的另一個人,而且為了換一瓶飲料,還得找到有這功能的機器才行,在地大物博的美國,搞不好為了換這瓶飲料的油錢都比飲料還貴,而朋友之間又有什麼話不能用簡訊、email或是facebook說? 更不用說這台機器的成本有多高,卻只能做這點小事了。



我想,Pepsi可能有點搞錯方向。要讓消費者與品牌發生關係、提供消費者在意的服務,這些出發點都沒錯,錯的是,這樣的活動設計下,消費者參與的動機太薄弱。



如果改成這樣,如何?



年青人有什麼話不能直接說? 我的想法是「曖昧的愛情」這件事。Pepsi在全世界有一大堆的知名代言人,如果「你說不出口的告白,由代言人幫你說」如何? 例:前面流程都不變,只是變成蔡依林、周杰倫說給妳聽。你收到簡訊是「米卡你好,我是蔡依林,你的朋友Lady Gaga有話要對你說,請到最近的Social Machine,讓我說給你聽」。這樣的誘因是不是比一罐可樂吸引你? 讓我驚喜的、讓我願意跟大家分享的,是一生難得碰到的「聽百事代言人幫我傳遞訊息」,代言人可以只要客製化錄下受禮者人名的聲音就好,或是更大的驚喜每日隨機選出數名幸運者,真的由代言人錄下整段告白,這段告白影片還可以連上facebook…。



想,如果是裘莉唸給我聽,那該有多好! (陷入飄飄然的幻想中…)


2011年5月4日

那些被遺忘的信件,可口可樂感動行銷

那些被遺忘的信件,可口可樂感動行銷:
如果有一天,你收到40年前,當你還是一個小小孩所許下願望的禮物時,你會有什麼反應?



2010年的聖誕節,可口可樂就做了這麼一個善舉,要把那些早被人們遺忘的信件,包括隨著年歲增長不再相信的美好與天真,重新找回來。美國有一個與聖誕老公公同名,人口只有2300人的小鎮Santa Claus,在那兒有一座博物館收藏著超過40年前小朋友寄給聖誕老人的信件。



可口可樂從一堆超過6萬封被時光遺忘的信中,選出了75個得以一償宿願的幸運者,找了一位聖誕老公公,帶著當年他們想要的禮物,在聖誕節親自送到寄信者的手裏,一份遲了40年的禮物,那個溫度,一樣動人。







不曉得為什麼,看完這個動人的事件,聽著年近半百的女士,唸著她八歲時所寫的信,窩心中還帶著一點點的感傷!因為這樣的失落不斷重覆著,每年都會有一群天真稚嫩,懷抱信仰與期待,一字一句寫下小小心願的孩子們,那些願望,如果沒有識相的父母,在聖誕夜偷偷摸摸地藏了禮物在聖誕樹下,願望恐怕就隨著信件寄出的同時也消失不見。而我們也隨著年齡的增加,願望也跟著變大,一個小小的變型金鋼,已經不再感到開心了。



唉! 現實真是冰冷的很不可愛,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那麼愛那些充滿想像、不現實的電影與小說的原因吧!



PS. 有那位好心人可以告訴我背景音樂是那首歌,聽著影片中踏在白雪上的腳步聲,如雪花寫下的片頭字幕還有動人的鋼琴,我的心,就飄進開心又失落的情緒裡。